首页 > 明星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百年老戏《牡丹亭》重返青春

明星 北京商报网 2018-05-25 15:13

 

百年老戏《牡丹亭》重返青春

作为国家大剧院十周年戏曲邀请展收官演出,有百余年历史的昆曲经典《牡丹亭》以青春版面貌登台收获不少关注。《牡丹亭》青春版的概念不仅指的是年轻的演员,从剧目的制作、推广都实现了真正的“青春化”,现代的舞台手段、时尚的当代审美都被注入古老的昆曲中。可以说,青春版《牡丹亭》也为传统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将传统经典进行一次青春的表达,更能激发起观众的兴趣。

新角度向原著取材

发源于江苏昆山的昆曲艺术,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许多地方剧种,如川剧、越剧、粤剧等都受到过昆曲艺术多方面的哺育和滋养。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单,昆曲即其中之一,而在流传至今的诸多昆曲剧目中,以《牡丹亭》最具代表性。

有百年历史的《牡丹亭》发展至今已衍生出南昆版、典藏版、大都版等多个版本,其中,青春版《牡丹亭》更是通过新解读向原著取材而颇受关注。该版《牡丹亭》由著名作家白先勇主持制作,将55折取其精华删减至29折,分上中下三本,需三天连台演完,每场约3小时,因为耗时长,且对观众的专业要求较高,该剧在演出时常常以精简版为主。

与此同时,昆曲《牡丹亭》青春版的概念也不仅体现在对于演出内容的取舍上,还在于演员的选择上。业内人士指出,传统戏曲演出中,青年演员很少担纲主演,但是青春版《牡丹亭》却大胆启动青年演员,并在保留昆曲格律的前提下加快了叙事节奏,还把歌剧的音乐创作技法运用到了戏曲音乐中,在唱腔和旋律上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和创新,有力地丰富了戏曲本身和音乐的表现力。

视效贴近现代审美

“传统戏曲往往给人一种古老的感觉,但是青春版《牡丹亭》却意外地演出了时尚感。”观众曾女士表示,青春版《牡丹亭》的服装并非想象中那么繁杂富丽,虽然是传统苏绣,却呈现出一种简约素雅的风格,既有传统戏剧造型的绮丽,又贴合现代的审美需求。

与此同时,青春版《牡丹亭》的舞台设计也充分地做到了使中国戏曲、昆曲的古典美学,与现代剧场的美学因素和时代感接轨。舞台布景引入园林造景技法,写意为主,意境淡远。

在演绎“惊梦”这出戏时,十几位花神分作两路悠然出场,裙摆就像水波一样摇曳灵动;而到“离魂”这出戏时,杜丽娘在花神的簇拥之下,身披曳地的红色大斗篷,慢慢走向舞台深处,手拈一枝梅花,蓦然回眸之际,黑幕之上一束亮光,达到舞台空间的抒情性。

在戏曲行业人士郭莹洁看来,传统戏剧演出都遵循着一定的程式,但昆曲从剧本到声腔的变化则相对较少,这一度让昆曲失去了很多市场,但是青春版《牡丹亭》却让这门古老的艺术形式重新焕发生机,特别是与现代审美以及新型舞台技术与传统戏曲演出形式的融合,为昆曲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拓展年轻受众群体

演出形式、服装以及舞台技术的创新,青春版《牡丹亭》赢回了大量观众的心。公开资料显示,从2004年首演至今,青春版《牡丹亭》已演出300余场,全国多地巡演往往一票难求,而在这些逐步扩大的戏曲观众群体中,有七成都是年轻人。

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表示,想真正地把昆曲推广起来,还是要考虑好昆曲推广定位的问题,以及如何形成一种自己的规律。中国昆曲必须要两条腿走路,继承与发展,只有这样剧种才能健康地往前走,才能更多地吸引观众进剧场来。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如果吸引他们进剧场来,必须要结合一些现代的科技手段,慢慢把大家引到剧场里看,先激起兴趣,再去讲解传统文化的魅力。但继承革新与发展是一个要把握的问题,光继承没有新的剧目也适应不了现在时代的要求,而发展也应掌握一个“度”。

事实上,昆曲的传承不仅是人的传承、演员的传承,也是剧目的传承,但更重要的是观众的传承。通过走向更多的观众,了解他们对经典的感觉和审美取向,拿出更好的作品回报给当代的观众,展现出昆曲艺术的魅力,也是一代代昆曲人正努力去实现的。

北京商报记者卢扬王嘉敏

责任编辑: 3858NCY

责任编辑: 3858NCY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