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星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哪吒之魔童降世》:儿童电影中的“游戏精神”

明星 电影界    2020-06-02 15:40

近年来,国产儿童电影愈加成熟。从《捉妖记》《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白蛇·缘起》,再到去年的爆款《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创作理念与艺术特色上,国产儿童电影走出一条根植于中国文化传统又符合当代审美的道路,与此同时,作为儿童电影基础性特征的“游戏精神”也渗透其中,成为广受观众欢迎的重要因素。

《哪吒之魔童降世》:儿童电影中的“游戏精神”
《哪吒之魔童降世》:儿童电影中的“游戏精神”

儿童与游戏有着天然的联系。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儿童也会在游戏中获得成长。而“游戏精神”作为一个被经常引用的术语,其内涵丰富。简言之,主要指以快乐、自由为主要特征,强调以儿童为主体,尊重儿童天性的一种理念,是沟通儿童影片与儿童受众的主要桥梁。“游戏精神”作为儿童影片的精神内核,一方面满足了儿童的心理情感需要,另一方面实现了儿童影片独特的审美效果。娱乐和游戏是儿童影片自身的重要属性,具有“游戏精神”的儿童影片不断涌现,是人们对儿童心理认识不断加深的最好证明。儿童影片的受众主要是儿童,但是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不平衡性等特征要求儿童影片的表达方式也要与众不同,因此,用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方式呈现电影情节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首先,儿童影片中“游戏精神”的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其一,在儿童影片的情节设计上,影片多以历险故事为主要叙事框架,重点表现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之后的成长。这种历险故事充满了奇幻色彩,强烈的奇幻色彩与浪漫主义精神可以很好地吸引孩子的目光。例如,在 《捉妖记》中,小妖王“胡巴”通过一系列生死历练获得成长,最终在消灭一众敌人后成为新一代妖王;又如,在《西游记之大圣归来》 中,大圣的法力被封印,面对危难之际的小和尚只能凭借肉身凡胎与妖怪对抗,最终冲破封印消灭对手并成功救下小和尚,同时大圣失去的法力也得以恢复。其二,儿童影片中的人物形象多具有搞怪、淘气、顽皮的性格,这符合孩子的性格特点。例如,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由过去“削肉还母”的严肃形象重塑为调皮的顽童形象,自我、任性、渴望陪伴却也助人、奉献、勇敢无畏,受到了广大青少年观众的喜爱。

其次,儿童影片中的“游戏精神”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是巨大的。一方面“游戏精神”可以拉近设计者与受众的距离,实现“寓教于乐”的目的;另一方面,“游戏精神”可以诱发儿童观众的审美意识。游戏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游戏,儿童可以满足自己的天性,从游戏中获得快乐,实现自身的个性解放。儿童影片正是在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将“游戏精神”作为自己的精神核心。荒诞、离奇的情节,调皮、搞怪的人物形象,诙谐、风趣的语言等,都是“游戏精神”的体现。因为儿童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的限制,使得电影以儿童所熟悉的游戏作为切入点,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便于接受。儿童影片的创作者以“游戏精神”把握儿童的接受心理,也可以打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界限,这是儿童影片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例如,在《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几组人物的关系颠覆了经典的《哪吒闹海》中的设置,哪吒与龙太子由敌对关系被重构为更符合儿童心理的会闹别扭的朋友关系;哪吒与师傅太乙真人由上下等级关系也被重构为亦师亦友的关系;以及设置哪吒与同村儿童的玩伴关系等,都旨在发挥一种“游戏精神”,让儿童和成人观众都可以参与到无责任的游戏快乐中。相对于枯燥的说教来讲,用游戏的情节更能吸引小观众,再慢慢将思想性寓于影片的内容之中,实现在潜移默化中感染观众的目的。

“游戏精神”是儿童电影创作的重要取向,放眼国外儿童电影的创作,《魔女宅急便》《飞屋环游记》《疯狂原始人》等也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征,它让艺术回归快乐本位的原则,让儿童获得来自银幕观感的愉悦,也让成人暂时忘却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实现艺术对人的抚慰作用,也由此看出,“游戏”并非儿童的专属,内蕴“游戏精神”的儿童电影也可以兼顾成人的需要。事实上,国产影片趋向于“合家欢”的艺术特色正是对此理念的最好写照。(作者:彭楚钦)

 

责任编辑: 4083LWJ

责任编辑: 4083LWJ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