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曾以为自己什么都可以,在某天清醒认识到,人有不可为,人是不完美,原来我们要学的不是成为完美,而是拥抱不完美,与它相处下去。在看透了这件事后,黄晓明真正决定按自己的想法去活。
“原谅我,我现在真的成了一个‘戴假发的人’。”这是黄晓明在本次采访中说的第一句话。他非常擅长这类打趣,迅速让大家放松下来。黄晓明口中的《戴假发的人》是他刚拍完未上映的戏,是他暴瘦的原因;他“戴假发”,因为上个角色需要他剃掉头发。
瘦下来的黄晓明觉得自己不仅是轻盈了,更是清醒了。
在过去的一年,“也许和年纪有关”,经过事业的瓶颈,“突然在某一点我放下了,我也不知道是为什么”。
有段时间,总会有人请黄晓明给年轻人一些忠告:“你看,都已经到了给年轻人忠告的阶段了。我说的很多话其实就是给他们忠告和建议,但我知道说了没有用,我以前也有同样的问题——似乎明白道理,但是自己不跌倒、不痛过,甚至不是痛过两三次以上,是不会记住这个点的。”
他决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当接受一切之后,就不紧张了,不害怕了,我尽力就好,你认可我也罢,不认可我也罢,我依然还是那个我,按我自己想法去活,做努力的、谦逊的、温暖的人,你可以说我是装的,无所谓。我这辈子,就是这样的人。”
减重秘方:
没有人不觉得黄晓明现在太瘦了,如果有,可能是黄晓明自己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像尹正那样,见到黄晓明,捏着他的手臂,心疼地说:“你怎么瘦得只剩骨头架子了啊?你的肌肉呢?”也有人发短信问黄晓明,你怎么瘦的?教教我呗。这种时候,黄晓明会认真地劝对方,“我的方法不推荐给你。”
他是为了角色。
拍摄《戴假发的人》,导演董越要求黄晓明再瘦一点。“以前我还觉得自己挺瘦的,这次一个半月里我瘦下来二十多斤,最多瘦了30斤,这才发现,居然自己还有这么大的空间,这么大的潜力。”黄晓明坚持认为瘦了挺好,“以前我虽然有肌肉,但跑步的时候会觉得身上的肉在抖,现在跑步不会抖了,上楼也不觉得负担那么重了。”
假使别人继续忧心忡忡地说他“太瘦”,黄晓明会审视一眼镜子里的自己,说:“我喜欢‘穿衣显瘦,脱衣有肉’的状态。如果我练得太壮,会有个问题,穿衣臃肿,显得人很颓。现在我身体的负担小了,脑子也清醒了很多。我感谢导演,无意间让我发现了人生的另一状态。”
黄晓明再次提醒道:“我是为了角色才减肥的,这样对身体不好,你们不要学我啊。”
在急速减重的日子里,黄晓明几乎不吃饭,只喝蔬菜汁,饿了就吃西红柿和胡萝卜,实在饿得不行了,会忍不住要点吃的,工作人员只能摆出严肃的模样:“就给一根黄瓜吧。”因为缺少热量的摄入,黄晓明变得特别怕冷。他经常喝咖啡,喝多了咖啡就造成心悸。导演提过,在片场,黄晓明面色苍白,心脏不适,靠在木床上,说,“给我几分钟的时间,我想休息一下。”
半夜,黄晓明易惊醒,睡不着,会想想这样做究竟值不值得:“我也无数次想过放弃,但又觉得已经坚持到现在了,何必呢?就三个月嘛。三个月,在人生中,说慢也慢,说快也快,挺挺就过去了。”
他总抱着一线希望,觉得自己的体质和别人的不一样,等戏一杀青,立刻该吃吃,该睡睡,恢复如常。实际并非如此,结束拍摄后的两天,黄晓明大吃了一餐,立刻肠胃承受不住,高烧39度。“我的胃现在一定有问题,多吃一点就觉得不太舒服,不像以前消化吸收那么好了。”爸妈问起他的情况,他就说,“没事,挺好的,营养药我都有在吃,放心吧。”但他不太敢发自己的照片给爸妈看。
说到这里,黄晓明拿起筷子,夹了一片刺身,这是他今天的午餐:“嗯,吓得我要赶紧吃一口。现在吃回来一点了,体重维持在130斤左右的样子。”
克里斯蒂安·贝尔是黄晓明最喜欢的演员之一,贝尔在《机械师》里瘦成皮包骨头,体重55公斤;在《蝙蝠侠》系列里练出壮硕的肌肉,体重飙到85公斤以上,赢得了“橡皮人”的称号。
“看电影的时候,我也觉得太夸张了。”作为观众,黄晓明感慨贝尔的敬业和伟大;作为演员,他知道这么做对身体损伤多严重,“对演员来说,塑造角色带来的快感远胜过他们对身体的担心。我的快感来自于塑造角色的成功,其他职业——如果你们不是靠‘身体’赚钱,没必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
这是黄晓明第四次,也许,是第五次郑重提醒,千万别学他这样。
一种演员:
“以前我对他(黄晓明)不了解,一直以为他是个偶像明星,拿出来的作品大多都是精致的形象,与我的电影审美不大吻合。”导演董越在微博发表长文,似乎不止他一个人是这么认为的。开拍前,导演非常焦虑,等拍了两天,就放心了,“我认为他是一位被严重低估的演员”。
黄晓明不避讳地说,《戴假发的人》这个剧本有些人不赞同他接。他对身边的人说“你们别捧着我说话,给出你们的视角和判断”。在综合了大家的意见后,“最终做决定的还是我自己。每个人的审美也不一样,毕竟我有几十年的经验”。唯一要想清楚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我做的决定,结果我来承担,好了是我的,坏了也是我的。”
黄晓明再一次向导演(同样是向媒体、向大众)做“自我介绍”:“其实,我曾在很多电影里有过突破,也有坚持的时刻,比如主动要求出演《中国合伙人》里成东青,比如在《你迟到的许多年》里演铁道兵,比如为了《风声》我拼命健身……”
话锋稍转,又成了某种对自身的检视:“导演和观众不记得,或许是觉得我的突破还不够大,所以在这部戏里,我再尝试极限,如果可以,我要更不像自己……”他从外形上打破“黄晓明”,戴假胡子、留很长的头发,当然还有暴瘦,那一刻,黄晓明觉得自己正向自己的偶像们靠近——那些愿意为角色去沉浸、去体验的演员。
根据以上行为,容易轻率地得出以下结论:
一位高颜值的演员决意扮丑,打破笼罩住自己的屏障,令观众跳出“长得好看一定没演技”的印象,看到他的表演。全世界许多美貌的演员这么干过,未来相信还会有很多。
不过黄晓明有一分清醒,减掉30斤不算什么“成功”,甚至都不构成成功的保证、演技的背书,只是个开始,“在不同的作品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大家才觉得你愿意为角色改变和付出,减肥也好,化妆也好,只是方式,此外,还要做很多功课,体验生活、和导演讨论角色、将多年的经历和情感放到角色之中……成不成功,是太复杂的事情”。
随着“热爱表演”逐渐成为一句口号,许多人可以轻易喊出口,但热爱必定伴随了某些牺牲,没有牺牲的“热爱”还是太过轻巧。
“演员有很多种,一种是充满个人魅力的,演自己擅长的角色,我觉得无可厚非;另一种是角色要他胖他就胖,要他瘦他就瘦,他的身体是为了角色而准备的,我比较想成为后一种。当然,每一个演员都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去活,每个人也只能管好自己。”
被幽默:
黄晓明在电视剧《鬓边不是海棠红》中的一段表演颇受好评,台词是:台上的人不知自己身在戏中,台下的人不知自己身在梦里。
身在戏中或梦里,就只好随着剧情或梦境走下去,但只要认识到这一点,就多出一个角度,时不时能够跳出来观看这出戏、这场梦。那么,将黄晓明的人生视为一场梦呢?
“我觉得很美,是一场美梦。”黄晓明毫不迟疑地答道,“经过种种,依然站在这里,回头看一切的经历,反而觉得是美好的。”
“还是那句话,如果人生一路平顺,那该多无聊啊。一个人的完美人生反倒是他经历了很多不完美。回过头,我可以和我儿子吹牛,你看,你爸曾经也经历过那么多事情,不也挺过来了吗?”黄晓明回头看看他身边的人,“我也可以和我的员工吹牛,你老板曾遇到过这么多事,没什么了不起的。”
在《乘风破浪的姐姐2》中,黄晓明严肃地向安又琪提出忠告,说得动情,那是因为他想起了曾经的自己:“我一直佩服天才型的演员,他们似乎一点也不紧张,但不知道为什么,我紧张了二十年了,虽然有时我说‘不紧张’,但其实只是刻意掩饰紧张。”往往是这样,越紧张越僵硬,越容易出错,他没有放下,无法幽默处之,反倒容易“被幽默”,黄晓明被幽默的次数太多了。
2017年,黄晓明录制《鲁豫有约》,提及自己看到阿兰·德隆的一则新闻,文中写阿兰·德隆对自己人生的总结是“除了幸福,我什么都有了”。看了这话,黄晓明有点难过,希望自己以后不会发出如此感慨。
“知道吗?”黄晓明牵动嘴角,笑笑,两边眼角自然而然闪出几道纹路,“最后网上标题出来,‘黄晓明说他除了幸福,什么都有了’。”又一次被断章取义:“也怪我自己,干吗要说那句话呢?‘历史’上,我经常自己坑自己。我太实诚了,老说一些不应该说的话。”
去年5月的一场直播,黄晓明说了句“大家不喜欢看我”,他自己没意识到这话脱口而出。“有那么两三年我是挺悲观,也正是因为有了那两三年的悲观,我把自己活明白了。我已经不悲观了。”总安慰别人的黄晓明处于低谷时,几乎靠自己扛过来,“经历事情的时候,我看书、看文章、看电影,一天就过去了。我人生有很多阶段,我都选择在家里自己琢磨、在家里自己想,把自己给琢磨明白、想通了。”
“我成为今天的我,某种程度上要感谢那些曾经伤害过我的人,他们让我变得更强大。一念天堂,一念地狱,人可以选择战胜自己,可以选择堕落下去,我选择——一笑而过。”
没什么不可提及的,也没什么不能以幽默面对的。黑格尔反思喜剧,称真正的幽默如果没有无穷的好心情是不可想象的。只有从“无穷的好心情”的高度才能面对你所观察到的一切而发笑——假如这话可以成为启发和慰藉,倒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