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星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佘诗曼:名字的重量

明星 ELLE MEN睿士中文网 2021-06-01 10:23

如果名字的重量能被衡量,佘诗曼的名字,似乎是忽轻忽重的。轻,是为了丢掉自我,换上戏里的另一个名字,重,则是要时刻警醒,保有名字象征的体面,和二十余年身为演员的光阴。天平还在摇晃着。

红色

佘诗曼究竟穿过多少次红色造型?

问题难倒了女演员本人。她回顾起对于红色的偏爱:过去一年间,出席活动、走红毯,或者私下逛街和出行,这个色相环顶端的色彩总是下意识地出现。依据时尚圈的老话,衣如其人,置身“红色”之中的佘诗曼,似乎该是热烈、奔放、火爆的——然而事实是,刨除角色,公众认知中的她,始终温和、恬淡而体面。你从未在她脸上见过激烈的神色,也从未由她嘴里听到不合时宜的话语。

“红色啊,很亮眼,穿上身看起来很精神。但我自己的个性更像是白色,作为演员,每接一部新的戏,都要从一张白纸开始。而且,演员要用简单的方式传达复杂的人性。”佘诗曼徐徐说着,她试图用准确的普通话表达自我,于是习惯性地放慢了语速。自从2011年和TVB合约到期,北上拍戏,普通话成了佘诗曼必须研习的功课,慢慢积累,慢慢练习,现在她已经少有卡壳的时刻。

比如,单是红色系,她就明确列举出数十种:正红、粉红、桃红、玫红、红酒红、朱砂红……佘诗曼喜欢画画,对色彩格外敏感,说起颜色的区分,没有要停下的意思,“这些都太不一样了。”

她顺势讲起一则趣事。《延禧攻略》拍到后期,佘诗曼饰演的娴妃逐渐黑化,造型、妆面必须有所区分,妆发组推荐来的几支口红,颜色总是“差口气”,她索性自己动手,像画画时那样在颜料盘上调配色彩:拿一种红叠上另一种红,淡了,就混入更浓郁的,不够古典,又找来更为深沉的——反复试验之后,终于调出心目中“符合皇后气场、适合戏服造型、同时又衬托肤色”的那种红色。

这次经验让佘诗曼突发奇想:是不是可以尝试自己做口红?她确实也做了。就在去年,自创美妆品牌shbysheh的十二支口红宣告面世,于互联网平台发售。

佘诗曼形容制作口红是“一大堆烦恼”,原以为只需要调制颜色、设计产品包装、为产品取名,结果,前期产品研发涉及到香味、膏体的质感和润滑度,后期生产还得去工厂检测质量,敲定销售渠道也有数不尽的步骤,过程之繁杂,完全超出想象。

但她斩钉截铁地表示,“不后悔!”因为,“如果老是做自己擅长的东西,脑筋也不会有进步。”近来,闲不住的她又有了研发面膜之意,一来,自己用得勤也用得广,有充足的知识储备,再来呢,佘诗曼总觉得,美需要被分享。“不能光是我自己美,大家一起美才比较快乐。”

前方的种种挑战,她已经预料到了,随即回应以爽朗的大笑,仿佛这笑声有击退难题的力量。

“反正,只要决定做,一旦开始了,不管过程多复杂,我都会坚持把它完成。”你似乎能从她身上看见港剧中的典型女性角色,那些有韧性、不服输、热血且不屈的“港女”。也是此时,佘诗曼内心的红色,逐渐渗透出来。

赌上名字

“出来工作,就像用自己的名字参加运动会,比如说跨栏,就算栏杆中途倒了,你也不能放弃,一定要把它跑完,这才是完成了比赛。成功与否不重要,但当你决定要开始,就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做。每一件事都必须抱着这样的信念才行。”

面对工作,佘诗曼只有两个态度:要么不接,要么尽全力。她再次强调,“因为你是拿自己的名字去参赛的。不坚持下去,就是一种丢脸。”

那么,“佘诗曼”的名字意味着什么?

身为演员的“佘诗曼”,象征着几近完美的履历,她是TVB时代奖项的宠儿,两次拿到视后,有《金枝欲孽》、《宫心计》、《使徒行者》一众代表作,又在北上后,因《延禧攻略》、《鬓边不是海棠红》再度被看到,被瞬息万变的内地娱乐环境所接纳。抛开演艺经历的“佘诗曼”,则拿过香港小姐季军,毕业于瑞士国际酒店管理大学,是优等生的典范。

而即便身为女性,你也难以否认她的魅力——当天拍摄,等待摄影师确认照片的间隙,她始终笔挺地站着,保持仪态;采访前随意换上的针织衫、紧身牛仔裤,更是直接衬出身材的婀娜,一种健康的纤瘦,这显然是她多年来坚持“自我管理”的结果。

曾有人说,没人见过不完美状态下的佘诗曼。她听罢直言“夸张”,一脸不可置信,“世界上哪有完美的人啦?”随后坦陈,“我当然也有很多不完美、很笨拙的地方,只是不想那些部分在工作中展露出来,被大家学习。”只不过,要维系“佘诗曼”这个名字的完美和体面,必须付出大量的努力。

有杂志拍摄,她会推掉前一天所有的约会:待在家里,看拍摄相关资料,适当锻炼,不喝太多水,不吃有味精的东西,不晚睡——“拿出最好的状态,对自己有交代,对别人负责任”,以上,是佘诗曼眼中艺人的职责所在。

接下剧本,决定进组,做到周全就更为繁琐。最基本的,得保证在组时期的身体状态,这也成了她一再顺延冲浪计划的原因。

“人长大了,经不起受伤,不能去做很多相对危险的事情,比如说滑雪、冲浪。以前读书,受伤了大不了就不上学,但如果我现在受伤,之后要进组,就会影响整个剧组的进度。”

“长大可真麻烦呀。”佘诗曼耸耸肩,轻声埋怨起来。下一秒,典型的双子座又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可是偶尔想想,长大也挺好的。”

她回忆刚入行那阵,在TVB一年拍四、五部戏,有时一部没拍完,另一部就开机,剧本顾不上看,更别说享受表演——敬业如佘诗曼,也有对工作提不起劲、不想出门、情绪化的时候。但这几年,她终于可以百分百掌控自己的时间,安排自己的时间表,为自己的表演做选择,也越发真切地领略到身为演员的美妙所在,“研读剧本,做资料收集,去探访人物原型,这些做前期功课的过程非常有趣。”

过程的费心是注定的,选择就也显得格外重要。佘诗曼读了些近期递来的剧本,其中不乏心动的项目,但她依旧不敢笃定,因为“还没收到完整的剧本,只是知道大体的方向”。“还是谨慎点吧。”毕竟,这又是一次“赌上名字”的抉择。

蒙一层面纱

留心观察不难发现,佘诗曼并非真人秀的常客。

去年录制真人秀《看我的生活》,佘诗曼第一次接触到24小时跟拍模式,节目组准备的居所,每个房间都设有六至七个监控镜头,犹如一出现实版《楚门的世界》。中途,她一度忘记镜头的存在,差点泄露个人隐私,如今仍觉“危险且惊恐”——意外事件发生后,她提醒自己“镜头无处不在”,时刻保持警惕,但“连续一个半月保持精神状态紧绷”的结果是,录完后,她想暂时与真人秀镜头保持距离。

倒也并非全然拒绝的姿态。她清楚,凭作品说话的黄金时代已成过去,互联网环境中的观众要求越来越高,也越来越贪心,“光看作品,或者光看照片,是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他们想看你真实的一面,希望与你更接近。”而渠道之一,自然是真人秀。

“真人秀其实挺好的。”佘诗曼是中立而客观的,“观众会对我们有一些误解,以为我们是怎样的性格,看完真人秀会发现,原来不是这样。这是一种代替语言表达自我的方式。”甚至有些时候,通过真人秀,她也挖掘到自己未曾得知的面貌,比如参加《星厨驾到》,从来不做饭的佘诗曼意外发现,原来自己的味蕾这么敏锐!

之前《乘风破浪的姐姐》来联系,佘诗曼有意向参加,不巧腰伤发作,医生警告她“不准跳舞”,这才遗憾错过;演技类真人秀如《演员请就位》《我就是演员》也曾来接洽,档期实在不合适,于是作罢——但没关系,她说了,“有机会肯定参加。”

不过,TVB前辈演员的教诲,即“演员需要保持距离感”,也时常在佘诗曼脑海打转。她举了个例子,自己平日以观众身份看戏,一旦碰上熟悉的朋友,便难以入戏——换言之,如果她成了每个观众“亲密而熟悉的朋友”,个性特质过于鲜明,又怎么能让人信服她所饰演的角色呢?

以上问题,至今无解。她还在思索和探索:到底要怎么和观众亲近,同时保持神秘?和真人秀镜头微妙的距离感,究竟该如何拿捏?

倘若把问题的主体换作影视剧镜头,局面则瞬时豁然开朗起来。

“剧组的镜头啊,”佘诗曼稍稍停顿,“很像我的男朋友。”她认真地逐一列举,“我要吸引他,吸引他抓住我最好的情绪、眼神、动作,我要他爱上我,我要跟他交流,而且我们也常常见面。他就是最了解我的人,很轻易就看透我的心思。”

听起来是很亲密的关系?

“当然啦。”佘诗曼脸上起了顽皮又腼腆的笑意,“毕竟跟这个‘男朋友’谈了二十几年恋爱,对吧?”

跟镜头“恋爱”的佘诗曼,又如何回忆与经典角色的邂逅?

《金枝欲孽》尔淳

“会想到我因为尔淳有得有失。那个时候戏还没播,宣传片先出来了,刚好是我把黎姿推出去,好像要害她的戏份。原本有月饼品牌找我扮演嫦娥,后来她们说,嫦娥是不会害人的,所以立刻丢了一个广告。当时我还想,啊?这样的吗?演坏人的话,广告商就会不喜欢的吗?结果戏播出来,大红。”

《使徒行者》丁小嘉

“我肯定想到林峰嘛。我们太合拍了,是非常有默契的对手演员。”

《宫心计》刘三好

“我拍完失眠了整整一年。那时候剧组的要求是台词一个字都不能错,非常严格,我就每天背台词,压力大,神经绷得特别紧。后来去看中医,中医说你的身体就好像保时捷开了sport模式,停不了,所以脑筋一直在动,身体一直在转,才睡不着觉。吃中药,慢慢调理,才终于让引擎停一停。”

《雪山飞狐》苗若兰

“那时候真的白纸一张,戏里要哭,我哭不出来,还笑。当时男主角是陈锦鸿,他教我,说着说着自己哭了,我还笑他:哇你那么容易就哭了喔。我是很乐观的人,觉得好玩,怎么可以做到说着说着就哭了呢?后来拍这场戏,拍完导演叫我看回放,我觉得演得很烂,自尊心受损,很惭愧,特别想哭,导演立刻抓我去片场,喊3、2、1,然后我真哭出来了,虽然是借用情绪,但成功了。之后再看回放,导演问我,是不是很不一样?我觉得很幸运,在这里学到很重要的一课。”

《延禧攻略》娴妃

“太热了。45度的天气拍戏,穿着厚重的戏服,从头到脚趾都在流汗。横店我之前去过,但那阵子温度特别高,有人晕倒,我们还是熬过去了。《延禧攻略》拍得特别美,画面美,每个人也都很美。”

生活 佘诗曼

“最近看了一本书叫《陪伴是世上最奢侈的礼物》。里面说现在很多人很忙,努力工作,觉得是为了家人,为了让他们生活得更好,其实这种想法不一定是对的。陪伴很重要,有些人错过了就没有了,你没办法回到以前。疫情关系,我去年一直在内地,妈妈是哥哥照顾,我才比较放心。春节的时候,我还是选择前后隔离了差不多一个月,回去过年。看到她开心的样子,我觉得很满足。其实买什么礼物,都不如在身边陪伴他们。”

 

责任编辑: 4126TJ

责任编辑: 4126TJ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