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明星 > 正文
Qzone
微博
微信

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主席论坛举行,黄建新:《1921》是2021年的1921

明星 电影界    2021-06-17 16:22

 

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主席论坛举行,黄建新:《1921》是2021年的1921

6月16日,第二十四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主席论坛举行,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评委会主席、电影《1921》导演黄建新,联合导演郑大圣,制片人任宁,编剧余曦,主演王仁君集体亮相。导演黄建新用“《1921》是2021年的1921”来定义这部影片,“距离《建党伟业》已经过去了十年,我们必须要拍出新意,这样才能和年轻观众产生勾连。”

世界性让故事有了新角度

从《建国大业》到《建党伟业》,观众们一度习惯了边看电影的宏大叙事,边在红色大片中“数星星”。但十年过去了,一切都要变得不一样。《建党伟业》从1911年“武昌起义”写到1921年召开一大会议,10年的跨度里出现了无数历史细节,牵扯了很多历史人物。黄建新再度重新来做“建党百年”的作品觉得“很难”,“10年里,关于这段历史的研究变得非常详实,又有很多新的资料出现,我们必须要改变视角,把这个新意表达出来。”

在《1921》里,黄建新带领主创团队打开了建党时期的国际背景。“十月革命之后,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向全世界推广,有一个共产国际的组织。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发生在中国的故事就有了它的世界性。”新的角度让故事发生了变化,“因为共产国际的介入,日本、越南他们到上海集结产生了很多并行的故事,这对电影的情节会有一个变化。”

比如影片特别引入了日本视角,黄建新表示,这是因为剧组在拍摄期间获得了特别重要资料。“日本的协拍团队和我们的策划团队一起在日本警视厅的档案馆找到了一个电报记录,记录了1921年6月30日,共产国际代表要在上海开一次会,日本掌握了当时开会的情况。”这段资料成为支持电影情节的重要元素,因为日本害怕这个代表大会阻挠他们的满蒙政策,于是电影里呈现了代表们在“一大会议”前后化险为夷的过程。

而对于黄建新口中的“世界性”和“国际背景”,编剧余曦在查阅资料过程中也感同深受。“我们发现共产国际的两位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其实是有分工的,两人一明一暗来到上海做自己的工作。马林受列宁的指派来到上海观察中国的工人运动,他是一个明面上的人物;尼科尔斯基是苏联人,参加过红军,打过白军,被派到这边来支持工作。”余曦表示,这样的设定非常像谍战片,他们要躲开法租界的追捕,躲开欧洲各国势力的,片中一场飙车戏都很有代入感,主旋律也多了几分谍战片质感。

1:1还原上海中共一大会址

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1921》重回历史现场,真实还原了上海的场景。陈坤饰演的陈独秀带着《新青年》编辑部迁入老渔阳里2号,一大代表们来沪期间借住在蒲柏路389号的博文女校;一大会议在原法租界望志路106号李汉俊兄长寓所召开等。

据制片人任宁透露,剧组在车墩影视基地1:1地复原了一大会址、二大会址、新青年编辑部、博文女校等场景。“我们的美术团队从2019年就开始去一大会址原址做测绘,导演要求很高,要很精细地一砖一瓦把都它原汁原味地复建出来,让演员和观众立刻有一种沉浸感。此外,剧组还去上海很多百年前的老建筑里去拍摄了实景,去拍了大世界、华尔道夫当时“远东第一长吧”、上生新所、生命科学院、长宁金融园、外滩等场景,这些上海老建筑的实景展现,对电影历史真实质感的呈现非常有帮助。更令观众心领神会的是影片展现的真实烟火气。有一场戏是毛泽东初到上海,李达、王会悟请毛泽东吃饭的戏。任宁回忆说:“在那个季节,上海人夏天习惯在后弄堂摆一张桌子、几个小竹凳,他们会吃一些什么菜,这些都不是随意摆的,而是导演们和美术道具团队谈论了很久精心设计的。为了符合人物情节、设定和上海人的日常习惯。”片中,黄轩扮演的李达和倪妮扮演的王会悟是一对爱人,他们新婚燕尔,从寄居的陈独秀家搬去自己的小房子时,王会悟会去拿一瓶小的花,“'她说我忘了我的花,我上去拿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个细节的设定呢?因为那个季节里,上海的女孩儿经常会戴栀子花在身上,所以大家会看到我们的革命女性也有非常生活化、人性化的一面,是一个具有烟火气的、真情实感的人物。”

片中有一场戏,李达带着挫折和彷徨的情绪来到天台,王会悟为了安慰李达,给他端了一碗汤圆上去。原来这碗出自“乔家栅”的汤圆也经过仔细讨论,“到底有什么样的小吃是上海人那时候经常吃的,而且这家店得在100年前就有的。这个不是植入,而是为了体现历史真实感需要做的功课。”任宁表示,这类细节在电影里还藏了许多,期待观众去逐一发现,这就是为了对二十年代上海这座城市的生活和文化从细微到逐渐放大的全貌式展现。

黄建新同时提到了法租界的戏份,“你在法租界的时候,汽车是靠右行的,结果跟踪李达去工厂,他到了那个口,这边是法租界,这边是公共租界,汽车到这要转弯变到左行,我们都表现了。”观众如果仔细看,都能发现影片对当时上海的呈现特别真实。

尽可能的接近人物

《1921》除了要拍出新意感,还要尽可能的接近人物。为了支撑情节,影片从始至终都要有贯穿故事的人物。黄建新导演表示,“因为有了贯穿的人物,有了人物关系、情感关系、工作关系,电影就开始接近真正意义上的故事片了。”

比如李达跟王会悟新婚,他们那种和谐的关系传递出微妙的情感。黄建新同时提到了重要的“戏剧性细节”,“李达跟国际代表见面以后,因为发生了不同的看法,他回到阳台整理思绪,抽烟、点烟、王会悟上来送汤圆问他在想什么,他就想起来当年烧日货、划火柴去点燃那批日货的时候,发现这个火柴是日本制造的。”这样一个细节之下,李达觉得很悲哀,就落泪了,王会悟也哭了,“这时你会感觉到他身上有一种中国知识分子最可贵的国家担当,那种为国家担当的心劲儿就出来了。”

曾在《古田军号》扮演毛泽东的演员王仁君此番扮演青年毛泽东,片中有一段戏,他在法租界遇到一群庆祝法国独立日的法国人,当他随着高唱《马赛曲》的人流进入领馆时却被门卫拦住,于是他开始反思并在上海的街头奔跑,跑过南京路,跑过外滩。

据黄建新透露,他第一次见王仁君时就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跑得好看吗?你的动作是不是能够达到我的预期?”王仁君一开始觉得“跑步有什么难的”,但实际拍摄跟他的想像是不一样的。“因为当时青年毛泽东穿的是短打衣服,那个裤腿很宽松,你要想把步子迈得很矫健,步伐迈得很激昂,动作需要进行很大的改良。”后来,黄建新拿了跑步的视频给王仁君看,“他的后腿是弹起来的,很像是三级跳远时的状态,其实我在跑的过程当中是不舒服的,但画面里看倒是非常赏心悦目。”

年轻的力量朝气向上

《1921》里,来自五湖四海平均年龄仅28岁的热血青年再现了百年前开天辟地的奋斗故事。“这样一批年轻人只用了28年,改变了中国几千年的属性,这是多么大的力量。”在黄建新的眼里,这些年轻人充满朝气,“我们老说一种青年的朝气,一种向上力量。实际上青年就是这样的。”

正是片中处处洋溢着的青春感,才会让年轻观众觉得特别亲近。王仁君也是在看过成片后,才感受到导演的用心良苦,影片就是要还原一代领袖的青年形象,“他不希望把毛泽东的高瞻远瞩代入到他的青年时期,他青年时期就是一个满怀理想,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热血青年形象。”

影片联合导演郑大圣补充说:“100年以前,他们都是名不见经传的年轻人,我们要的就是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黄导会特别鼓励演员们即兴发挥,他特别愿意看到你们即兴的碰撞和现场的火花。”郑大圣导演依然记得在监视器前的惊喜一刻,“演员要把自己的灵魂跟角色完成互换,拍电影就是要期待捕捉到灵魂出窍、演员跟角色合二为一的那个瞬间,拍到了你就觉得这是拍电影给我们的礼物。”

而这种活生生的青春感不只存在于主要角色的身上。拍“五四运动”的段落时,制片人任宁根据资料发现,那时有四位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的女生在“五四运动”中非常有名,被称为“五四四公子”。黄建新导演就觉得应该找到类似的大学生,“20岁的人,他们的眼神、他们的单纯是不一样的,因为还没有经历过社会各种复杂起伏的考验,所以他们的眼睛都是明亮清澈的。”于是,剧组在参加最近几届北电、中戏、上戏等艺术院校找到了一批一、二年级高考名列前茅的大学生们,“这些真实的大学生们是不一样,从那个游行队伍走过来的时候,镜头推向他们眼睛的时候,就会让人真切感到,那就是青春。”

 

责任编辑: 4126TJ

责任编辑: 4126TJ
人家也是有底线的啦~
广告
Copyright © 2018 TOM.COM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雷霆万钧版权声明
违法信息/未成年人举报:010-85181169     举报邮箱/未成年人举报:jubao@tomonline-inc.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