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非有意和当下保持亲密,制造令人喜闻乐见的“热搜”,事实上,在郑渊洁这里,一切都是自然发生的结果。他从不认为自己受时间影响,一种强烈的自信与逻辑深入在他身心里。一个时代是一个时代,一个人是一个人,是郑渊洁选择如何与时间相处,而不是时间塑造了郑渊洁,不管过去还是现在,说过的每句话,做过的每件事,在哪一个时间里,他其实始终在做自己。如果最近的社交网络让你将追逐潮流与郑渊洁联系起来,建议你好好复习一下他的故事。
走在时间之前的好奇心
经过反复沟通,郑渊洁终于答应了我们的拍摄要求。那个周末北京突然降温,郑渊洁带了一件自己的大衣,看上去状态不错。近年来借由固定而持续的锻炼成功减重后,原本挺拔的身体,彼时更添一点庄重,直到走进棚内,正式开始拍摄,先前略显沉默的这位曾经,或者乃至眼下华语世界最引人注意的“童话大王”,才露出他本真好奇的一面。
“这是什么?”成为当天郑渊洁即刻的口头禅,他一再将注意力放在,诸如反光板和镜头角度之类的事物上,不停发问,所有人都尽可能满足他的好奇心需求,回答他,并等待他接下来的问题。
“好奇心令人保持活力。”
独自撰写一本儿童文学杂志《童话大王》月刊持续不断整整三十六年,这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曾被一代又一代声音冠以超乎想象,励志,亲情乃至反抗和独立精神等各种解释,但郑渊洁还想要强调好奇心,是好奇心让他免于疲惫,最初提笔创作的郑渊洁,好奇大得像头鲁莽行进的白鲸,在那片上世纪看似荒芜,未有形状的海洋中,游出一条自己的航线,天马行空,昼夜交替,向世界提问的既是皮皮鲁和鲁西西,也是舒克或贝塔,同样,还是藏在这些平面人背后握笔的郑渊洁。
好奇心除了给予郑渊洁疯狂的才华,同时也给予他勇气,注意到固定世界之外的可能。上世纪的创作者们对自己作品的掌控有限,郑渊洁是第一批意识到要保护好作品的作者之一,并以难以预估的毅力践行这件事至今。在一些强调郑渊洁对之后作家影响的报道里,他的版权意识总是一再被提及,记者们郑重其事地认可是他唤醒大众应重视文学创作的价值,以及作家财务自由的可能性。
而在如今,信息泛化的社交网络时代,版权的管理也相应更困难,郑渊洁依然有非常严格的版权管理习惯,网友们热议他的抖音BGM总是同一首歌,建议他可以使用免费背景乐,他也只是淡淡回复一句“心里不踏实”。
对版权的专注很自然地将郑渊洁带入运营作品这件事上,在上世纪,这个词语叫版权运营,而在本世纪,大概叫做IP经济。在一个同代人还没有搞清楚文学作品价值多元性的时间里,郑渊洁已经开了自己的主题书店,钻研各种周边合作,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后兴起的知识付费,郑渊洁其实在此之前就类似地做了自己的皮皮鲁讲堂。
对郑渊洁而言,这些也是创作的一部分,是好奇心的驱使。一个小说家,一件文学作品究竟能够走到什么样的程度,他本人直到现在也保持好奇。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实践着如何把虚构变为现实的可能,我们拍摄时正值年关之际,郑渊洁激动地告诉我们,他之后要开他的幻影号带员工们在北京吃喝玩乐,这辆名为“幻影号”的汽车,灵感源自郑渊洁早年的小说《皮皮鲁和幻影号》,小说里,突发奇想的皮皮鲁把自己的小瓷马扔进微波炉,小瓷马意外变成一辆超级汽车。
“驾着神通广大的幻影号,与心爱的女孩同车历险,拯救世界。”
小说里皮皮鲁这个浪漫梦想,有着上世纪特有的天真,而郑渊洁则在本世纪做出实际的回应,这辆不常使用的“超级汽车”,往往会在重要时刻登场,带给郑渊洁珍惜、热爱的那部分人一点快乐和无忧。
好奇心同样体现在他对家人的关注上,沸沸扬扬的退学故事郑渊洁不愿多谈,他提及这几年儿子在皮皮鲁文化科技有限公司的一些商业决定,坦言自己虽然十分好奇,但很多时候并不会过多干涉,好奇他人的好奇也是他与儿子郑亚旗相处的模式。
“他对我有很多美好的祝福,最希望我身体健康。我也很期待,他接下去的动作,我想他肯定也有不少自己的想法。”
除了儿子郑亚旗,面对孙女,郑渊洁的好奇则体现出一种宽容和试探,表现出一种他本能般对时间和新事物的敏感与征服欲。孙女今年七岁,热衷抖音短视频和网络游戏《和平精英》。郑渊洁并未对此警惕,而是主动接触,他很快也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吃鸡爱好者,并且热热闹闹地开了一个抖音账号,孙女告诉他抖音就像开火车,放完一个自动就会接下一个,郑渊洁于是也回应般取了个名字叫“多米诺抖音”。
他很快成为抖音上备受关注的“网红”,尽管抖音需要依赖视频内容才可以积累流量,郑渊洁看出玩法的端倪后,却依然选择使用自己擅长的文字来运营内容。通过把自己与抖音读者交流对谈的文字截图公开,很快制造出新的话题,他于是有了一个新的名号“抖音截屏文字第一人”。
他也想过在抖音上进行音乐创作。儿子郑亚旗很小的时候,郑渊洁会一边哄他睡觉,一边哼一些自己创作的小曲。他从未系统学过音乐创作,但却一直保持着这个兴趣至今。类似的事情,还有书法,他研究书法的方法和他琢磨音乐的方式十分接近,常规的书法研究总是从临摹开始,但郑渊洁并不这么做,他选择跟着自己的直觉书写,他相信那些写下来的字,总会形成自己的风格。
与此同时,他掌握射击游戏的时间也快到令人吃惊,他和孙女玩《和平精英》,很快弄懂了这档游戏的诀窍,就像个年轻人一样,他采用一种亲力亲为的勤奋来完成对游戏的熟练度。
“我的枪现在很稳。”
六十几岁的郑渊洁笑谈道,此刻他看上去就像那种游戏媒体偶尔发的花边新闻里不合常规的玩家,他的兴致勃勃全无刻意痕迹。
这一切顺理成章到难以置信,却又好像并不意外,他总是一直都有着快于时间的好奇心,带着一种郑渊洁式的直觉行动。